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英格兰与德国一战中,兰帕德的射门曾击中横梁下沿落地后弹出,但这个绝对的好球却被当值主裁吹掉,这也成为了对比赛进程影响颇大的误判。经过长期的争议和讨论,本届世界杯国际足联终于同意施行门线技术。在法国同洪都拉斯的比赛中,门线技术第一次在世界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法国队也因此获益,利用此球扩大了比分优势。这一次进球的准确判断也证明这是个英明的决定。
在法国与洪都拉斯的比赛进行至第48分钟时,法国队前锋10号本泽马门前推射打在左侧立柱上,皮球横向弹出后,被洪都拉斯门将巴利亚达雷斯不慎挡进球门。不过,皮球越过门线的距离并不大,且巴利亚达雷斯也在第一时间将球捞出,慢镜回放也由于被门将身体所阻挡,很难判断此球是否过线。
若非门线技术,本泽马的进球可能将成为一桩悬案
但此时门线技术发挥了作用,明确显示此球已经过线,本届杯赛也避免了一次或许可以改变比赛进程的误判。不过这一球并没有记在本泽马的名下,而是算成了洪都拉斯门将的乌龙球。
门线技术显示此球已经过线
门线技术是一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足球运动辅助技术,可以判断球是否越过了球门线,从而判断是否进球有效。这个系统由14个高速摄像机和电脑组成,以对皮球三维扫描和跟踪捕捉。当皮球完全越过球门线的时候,门线系统会发送信号给裁判,主裁手上的腕表此时会震动发声并显示出“GOAL(进球)”的字样。
在历史长河中,各种赛事门线悬案乃至冤案,层出不穷。世界杯舞台上也是数不胜数,比如1966年决赛赫斯特的世纪悬案,又比如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兰帕德的超级冤案……即便如此,国际足联曾长期反对引入门线技术,单纯依靠裁判和第四官员执法,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也曾在2008年拒绝了该系统,并声称门线技术“只有95%的准确率”。
2010年南非世界杯,兰帕德的有效进球被裁判吹掉
由于2010世界杯出现的几次误判,国际足联宣布重新开始讨论是否使用门线技术,并在2010-2011年欧洲冠军联赛开始使用。2013年2月19日,国际足联正式宣布,在2013年联合会杯以及2014年巴西世界杯上将启用门线技术,向球场上的误判宣战。
而在本届世界杯B组首轮的第二场智利3-1战胜澳大利亚的比赛中,门线技术就已经发挥了作用。比赛第61分钟,智利队员巴尔加斯挑射越过澳大利亚门将,却被澳大利亚中后卫威尔金森在门线上解围。通过门线技术的回防,这个球刚压线并没有完全越过球门线,因此不算进球。这也是门线技术第一次在本届世界杯上使用。在这场法国与洪都拉斯的比赛中,足球场上的“鹰眼”第一次正式发挥功效,如果说没有门线技术,这个进球或许就会被裁判吹掉,或许也将又是世界杯历史上的一大冤案。但是随着门线技术的应用,这一切都变得简单很多,只要是越过门线都不会逃脱科技的法眼。在科技的作用下,足球比赛的公平竞争得到了进一步体现,这有利于足球运动的发展,也是跨时代的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