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驹”这三个字在今天听来可以说是如雷贯耳。确实,这个名字承载着太多太多人的青春的回忆。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余年,但他从未被大家遗忘。他和他的乐队背着一把吉他,弹奏出了一个时代,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精神和榜样。
可是客观的说,在黄家驹生前,他在香港乐坛的地位确实没有今天我们想象中的高。小编觉得应该是以下几点原因吧。(纯属个人瞎扯,不喜欢也别骂我哦)
第一个原因就是当时香港乐坛大神实在是太多。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香港乐坛正处于“谭张争霸”之时,无论是谭咏麟还是张国荣在资历以及影响力来看都要远超当时刚出道不久的黄家驹。而到了九十年代初期,虽然谭张争霸已经结束,可是香港乐坛又出现了“四大天王”。各个唱片公司也是倾尽全力来捧红“四大天王”。毫无疑问,“四大天王”的风头也是完全盖过了当时的黄家驹。
第二个原因就是当时香港歌迷的审美和黄家驹的风格格格不入。当时的香港乐坛以忧伤的爱情歌曲为主(被有些人称为靡靡之音,不过这种说法也不太妥当),而黄家驹的歌曲恰恰和这种风格完全不同。所以黄家驹在当时的香港乐坛没什么市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个原因或许就是和黄家驹的性格有关。面对现实和理想究竟应该选择哪一个,黄家驹毫不犹豫地选择坚持自己的理想。他不愿为了讨好任何人而改变自己的初衷,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音乐理念。或许这才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
展开全文
所以才会有人说,黄家驹是因为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才会被人们“神话”。其实小编觉得黄家驹并没有被“神话”,而是因为他所创作的那些作品恰恰是需要时间的洗礼与推敲的,随着岁月的流逝,黄家驹的那些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也慢慢被人所理解。所以时至今日,他依然会被后人奉为香港乐坛的神话。
确实,与当时香港乐坛的那些凄凄怨怨的情歌不同,黄家驹的歌总是蕴含着一种“大爱”。仔细一想便会发现黄家驹所有的歌中好像情歌非常之少,比较有名的就是《情人》还有那首人尽皆知的《喜欢你》。虽然这两首是情歌,但是没有给人一点点哀伤之感,反而让人觉得大气磅礴。除去少数几首情歌外黄家驹的歌涉猎广泛,励志、家国情怀、呼唤和平、感恩、谴责战争。纵观黄家驹的音乐作品,听众会发现有一种雄浑激昂的力量贯穿始终。他的作品凭借着真情实感的表达与青春激荡的冲劲去诠释人生的种种意义。
其实,我并非是黄家驹的歌迷,与黄家驹相比我更喜欢张国荣谭咏麟那种浪漫深情风格的歌手。但是每当我失落的时候,我总是会听一遍《海阔天空》。是啊,还有什么比拼劲全力去追逐自己的理想来的更令人振奋的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