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先生潜心六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问世四年后获得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被誉为“一个民族的秘史”。
《白鹿原》
该剧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将《白鹿原》中的精髓重现在话剧舞台之上,只短短三个小时,便已道尽人生海海。
《人民日报》评价道,“能把原作宏富的50余万字鬼斧神工地搬到舞台上,无异于创造了奇迹,这是对名著改编的完美呈现!”
看《白鹿原》,
看情看爱看家族恩怨看历史风云,
看中国经典文学改编话剧的新巅峰、
看中国新话剧的至高成就,
看中国人自己的根。
编剧:忠于原著 加剧冲突
《白鹿原》
《白鹿原》
小说《白鹿原》是厚重的、深刻的,陈忠实先生以平和老道的讲述方式将故事娓娓道来,用深藏不露的方式让人沉溺其中。
而改编的艰难之处在于要用短短的180分钟浓缩50余万字的鸿篇巨著。从作者的抒情空间中梳理出故事与戏剧冲突已是难事,在二度创作中充分表达作品的精髓和灵魂更是难上加难。
“
如何调整情节呈现的顺序、角度和分寸,
使得结构忠于原著的同时,
矛盾冲突更具张力?
如何把“文学性语言”
变成生动的戏剧台词,
又不依靠编剧生硬编纂?
”
作为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编剧,孟冰老师迄今已创作过60多部作品,《白鹿原》是他投入感情最多的作品之一,所做的“功课”达到几十份文件,厚度远远超过原著的十倍之多。最终呈现的效果不仅忠于原著,更具戏剧必备的矛盾冲突和张力,全剧的人物台词及风貌都统一在同一个格调里,与剧情配合得天衣无缝。
来到剧院,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会深深沉浸其中,熟悉原著的观众则能够体会满口留香的韵味和拍案叫绝的剧情设计。
导演:用歌队转场浓缩时空
《白鹿原》
《白鹿原》
全剧情节繁多,剧情跌宕起伏,导演胡宗琪紧紧把握对生命的痛处与叹息,精心设计了很多意料之外的鲜活表达,给予观众身临其境的戏剧体验。
《白鹿原》妙用“歌队”的形式,呈现出千姿百态陕西关中村民形象,完美融合在每一个规定的情境中。戏中的群众演员非常像古希腊戏剧中的歌队,在戏中叩问、提示、诉说、心语、解析……以旁观者、倾听者的身份给出评论、阐述事件、体现传统观念。
舞美:一动一静皆是景
《白鹿原》
《白鹿原》
《白鹿原》的故事内容繁复,饱含历史的沉重感。此剧在舞美设计中融入时代、地域、风情、民俗等诸多元素,浸透着传统关中文化的精魂。
不管是高耸逼人的牌楼,还是威严肃穆的祠堂,精致细腻,一鳞一爪都在诉说历史的沧桑与厚重。不仅静观美感震撼,亦可随着剧情推进随时移动,远近高低随意组合,横陈竖置都是场景,一动就换景成就了移动幻景,为舞台营造了梦幻多变的情景,也为剧情变换争取了最多的时间。
音乐:凄婉老腔别样入戏
《白鹿原》
《白鹿原》
在《白鹿原》中,音乐的节奏仿佛是全台演出的一支内心指挥棒,不露声色地烘托着故事的命运、人物的内心及戏剧的情绪,在观众的情感堆彻到无以复加的时候,一下让大家在恣意汪洋的滚滚情绪里无法自拔。
尤其是老腔的运用,完全立足于故事的发展需要,为剧本的情绪充分服务,运用不常见的、极其克制的哀婉咏叹味儿,将全戏推入高潮,完成关键的临门一脚,其音乐魅力让人惊艳折服。
台词:地道的陕西风味
《白鹿原》
《白鹿原》
《白鹿原》启用了全陕西演员阵容出演,演员们不仅要说陕西话,还专门请了方言指导老师,力求展现出偏向蓝田味儿的纯正“白鹿原口音”。
去掉了台词上的腔调感,使角色们个个找到了灵魂,这是《白鹿原》的一种奇有的语汇,使地方特色成为一种“气场”。
语言的原生态无形中成为这部戏剧的文化本色,它是古老家族世代单传的“文化秘籍”。一腔慷慨、一腔苍凉、一腔诉说、一腔期盼,同《白鹿原》一样闪烁着生活的希望。
从忠于原著的陕西方言到起承转合的叙事技巧,从传统世俗与现代思想的冲击到时代潮流和复杂人性的拷问,《白鹿原》凭借其高品质赢得业内外的一致认可,成为中国话剧史上无法忽视的一抹色彩。
“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演艺大世界·全国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
陕西人民艺术剧院
话剧《白鹿原》
-时间-
9月16日(周五)19:30
9月17日(周六)19:30
9月18日(周日)14:00
-地点-
上海文化广场
原标题:《50万余字的经典呈上舞台,陕西人艺版话剧《白鹿原》带来地道老陕风味》
阅读原文